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地址:https://www.22txt.com
勾践灭吴
《国语》
【作者小传】《国语》的作者,旧说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其根据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过:“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后人据此认为《国语》和《左传》同出左丘明之手。
然而《国语》所记内容又多与《左传》重复、抵触,因此“两书同出一人之手”
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把各国的史料汇编而成。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重记事不同。
语言艺术虽不及《左传》,但说理严密,刻划人物也比较形象生动,对后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题解】本文选自《国语·越语》。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
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
两国土地相邻,但世代结怨,互相攻伐。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lǘ合驴)攻越,兵败,负伤而死,死前叮嘱他儿子夫差复仇。
吴王夫差练兵三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
越王勾践率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后,一面派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
本篇人物形象鲜明。
勾践为了报仇复国,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气概悲壮。
所记事件虽然繁复,而语言却简朴明洁。
文中讽谏应对文辞,能显示人物身分、处境和政治谋略,极富个性化,体现了《国语》记言的特色。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1),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2),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3)。”
大夫种进对曰(4):“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5),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6),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7)。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8)?”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9)?”
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10),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11),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12),私于下执事(13)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14);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15)。
请勾践女女于王(16),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17)!
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18),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19),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20),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21)?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22):“不可!
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23),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
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24),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