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地址:https://www.22txt.com
内容提要:本讲着重论述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现状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网络依赖导致大学生产生多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在本讲予以详细的说明,并且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三个方面。
本讲着重分析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特别是消极方面的心理欲求,包括猎奇心理、发泄心理、回避心理等等,并结合他人所作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情况,主要有收发邮件、信息查询、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等方面。
另外,论述大学生网络依赖所致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调适方法,最后列举治疗的案例,认真剖析其心理变化过程以及治疗过程。
一、大学生网络问题概述
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然而,计算机信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
,它的负面效应有如它的积极作用一样,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当前网络对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来说,当首推大学生上网成瘾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问题现状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提供十分广泛的信息资源,但是部分青少年过度沉迷于网络,不仅耽误了学习,而且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
据刘炳伦等所作的调查显示,网络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中国内地大学生为3.6%~9.6%,中学生为6.6%~14.8%;台湾地区大学生发生率为4.85%~9.70%;国外大学生发生率为8%~13%。
网络可以使部分青年的处世态度消极化,更倾向于逃避现实,破坏欲望扩张,心理发生畸变。
比如,过分迷恋网恋、游戏感情,会导致情感易挫、人格变化等;信息量过滥,会降低学习效率;网络的公开性、多样化的价值观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父母老师等长辈权威会被网络权威所取代,青少年的社会化将失去控制。
第三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钱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试中占到6.4%。
所谓网络成瘾指的是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
扬州大学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网民中,有6%左右的人已成为心理状况堪忧的“网络瘾君子”
。
据扬州大学医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王慧副教授介绍,此次的调查对象基本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共315人,平均年龄20岁左右,其中男生135人,女生180人;来自城镇的106人,农村的209人;上网频率较低的有189人,频率较高的有126人。
有66.7%的学生认为“网络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能缺少它”
;22.2%的大学生不上网会觉得空虚;5.6%不上网会觉得烦躁。
大学生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
,因而患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也在逐渐增多。
(二)网络成瘾成因的理论分析
下面我们从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三种不同心理学理论视角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满足了人的各种心理需求。
第一,网络满足了性的身心需求。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意志薄弱的网络成瘾者沉迷于色情网站或网上虚拟性爱,借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
第二,网络满足人的安全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变更期,面临着学习、工作、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舒缓压力的方式,于是网络便成了他们宣泄消极情绪的避难所。
第三,网络满足了人的归属和爱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认为自己难以被别人理解,而网络提供的情感安慰容易使人陷入情感依恋之中难以自拔。
此外,有特殊价值选择的群体,可以在网络中寻找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
第四,网络满足了人的尊重的需要。
那些低自尊,害怕被拒绝,需要社会支持的个体容易产生一种虚幻的期待,往往被网络所俘获。
同时,网络可以随时设定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给人们一种虚拟身份感和自尊感。
第五,网络满足了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网络游戏就是在以一种虚拟而快速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最高需要———“超自我实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